宜7縣道到二龍河東岸之間,這一大片低窪魚塭與農地,就叫「塭底」。冬天,北方來的候鳥滿天飛舞,在此爭相覓食,由於少有住家,這片溼地已成為候鳥度冬的理想棲息地。沿著191縣道往北走,在玉龍橋頭右轉,過了五股橋便可到達;若走宜4縣道,過三抱竹橋,右轉宜7也可到達玉尊宮。塭底地勢低漥,東側有十三股大排水溝,連接得子口溪注入大海。
十三股溪 是宜蘭河水系的支流,居民沿著河岸西側成點狀分佈,是居民的生命之河,早期居民飲水、捕撈及河運皆依賴這條河流維生。河堤西側經社區熱心人士積極爭取,於93年獲政府補助於西側堤岸興建河濱景觀步道公園,現為居民晨昏運動的最好去處。
想要一邊享受海鮮美食,一邊認識養殖漁業文化嗎?大塭觀光休閒養殖場邀請您來親自體驗一番!參觀了傳統漁法、漁具的展示之後,再現場體驗一下魚拓、編織的製作方法,然後就可以來學一學如何放網仔、怎麼撈魚抓蝦。玩過癮了,肚子也餓了,現撈的魚和蟹,化為一道道美味的風味餐,就等著你來品嚐!
位於大塭的「中研院動物研究所臨海研究站」,有著漂亮的白色外觀,裡面是最先進的實驗室與精密設施,主要從事水產生物技術及魚病防治的研究工作。研究站不但提供國內外學術單位一處臨海的實驗研究場所,同時也深入民間,和產業界密切合作,協助解決一些技術研發或環境評估等方面的問題,間接促進地方產業的發展。
本廟主祀三官大帝,最早只有三界公爐一只,後來經地方人士倡議建廟,於1948年完成茅草屋,俗稱「草寮仔廟」。1955年改為磚造,命名為玉尊宮。1978年遷建於現址,並舉行鎮座大典,今日富麗堂皇的廟貌,則是地方人士陸續奉獻完成。本廟位於宜7縣道旁,與社區活動中心毗鄰,每年農曆正月19日是新廟遷建紀念日,村民虔誠祭拜,熱鬧非凡。
70年代鰻魚養殖業興盛,後因外銷不暢致產業稍挫,爾後遂有零星人家將鰻魚池試養草蝦、班節蝦等,未料獲利甚豐。此後,草蝦養殖乃逐漸蔚為風潮。74年政府更將區內200餘公頃之低漥農田列為沿海養殖專業區,並積極輔導管理,且於現址以水泥型塑草蝦與鰻魚意像之精神地標乙座。至此,草蝦養殖已臻巔峰,並賺進極為可觀的外匯。地方人士為紀錄此一盛況,乃萌鍛造大草蝦之念。大草蝦-係純銅打造,坐山迎海,重三噸。草蝦形、像乃依實體等比放大,活潑動感,栩栩如生,除了紀錄盛況也象徵社區之純樸康富,更展現了時潮人的自在與豪邁。
為延續傳統農村生活的記憶,93年初由協會聘請社區指導,使用傳統工法興建起造,過程均由社區全程記錄,是社區內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。完工啟用當天,社區內扶老攜幼參加草堂落成儀式,老中青三代同堂共同回憶古老生活經驗及教育下一代要知恩惜福,草堂現為外來遊客最佳的親子活動場所之一。
92年初社區開辦營養餐食溫暖送到家服務,有些家庭中的老人行動不便、獨居老人或是身心障礙者,便由社區的志工或聘任人員,協助將溫暖的便當送至每一戶需要用餐的老人手中,也藉由志工或聘任人員將社區的溫暖與愛心送至社區需要協助的人,除了愛心更送達一份關心,亦戒此讓社區更加祥和。
塭底大排為本村與玉田村主要排水系統,在民國60、70年間兩側均是養殖魚塭,因沿岸未被水泥化,故生態原始自然、植被完整、種類豐富多樣;又處於鹹淡相交之感潮河段,故魚蝦貝類很多,達20餘種。隨養殖業蕭條,兩側未耕作的廢棄魚塭內生物資源豐富,吸引無數候鳥在此休憩,亦是最佳賞鳥點。
二龍河〈得子口溪中游稱之〉流域東西長約5公里,流域形狀似扇形,地勢呈西高東低,從流域最高點約為1,100公尺降至出海口零公尺,流域明顯分區為山地與平地兩部分。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全年平均溫度約23.8℃、相對濕度為86%、年平均雨量2,537公厘,每年八至十月為颱風季節加上強烈東北季風影響,降雨集中且雨量強度大,時而釀成淹水災害,造成生命財產嚴重威脅。得子口溪水系綿延約12公里餘,中段主河道為二龍河,河道流經時潮社區時將其一分為二,一為大塭;一為塭底,居民傍水而居,亦是居民重要的生命之河。另具植物專家林春吉老師調查,其原生植物相貌極為豐富,其中以原生叢聚的水茄苳部落尤為著名。
時潮村面積2.4平方公里,域內有二龍河及沙港、玉田、塭底等大排水圳,面積廣闊的魚塭以及大一片低窪的農田,因此大部份的土地長年處於濕地狀況,而由於距離海口僅數百公尺之遙,海水常會溯河而入,因此本村大體上屬於半鹹水的濕地。
在本地區最珍貴的樹種即為穗花棋盤腳,於三叉港至防潮大排之間,成株有11棵;於三叉港至四城抽水站,約1.8公里的河段,即有69棵,相當稀有及珍貴,值得時潮地區來復育及供民眾於開花期間夜間一同欣賞花穗。
鴨母船是自古以來行於淺水區的交通工具,大船走到烏石港後內陸河川則利用駁船或鴨母船做為運輸工具。早年陸運未暢,時潮社區的交通出入大部均需倚賴“鴨母船”等船隻協助進出 其後更以“鴨母船“從事養殖、漁撈、貨物運輸‥ ‥
因此時潮社區便有著「鴨母船的故鄉」之稱。
宜蘭縣因北.西.南三面環山,東面向海,為一典型的「畚箕地」,加上季風氣候及颱風影響,造就了宜蘭複雜多樣的地理生態環境。近年來,因養蝦產業逐漸沒落蕭條,塭底地區部分廢養的魚塭和二期稻作休耕之農地,便變成了溼地,讓更多的水鳥選擇在此棲息過冬,從而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相。尤以溼地的生態資源,更提供了垂釣、賞鳥、休憩及生態旅遊和教育的多樣性功能。「塭底溼地」除了一般溼地常見的野生動植物外,顧名思義,它更是野生鳥類的天堂。根據「宜蘭縣野鳥學會」多年來在此地的調查,此地的鳥種,主要以水鳥為主。每年到了冬季,都有上千的雁鴨在此度冬,其中以小水鴨數量最多,其次是花嘴鴨、琵嘴鴨。赤頸鴨、綠頭鴨、尖尾鴨…等都是這裡常見的水鳥。鷺科鳥種如大.中.小白鷺、蒼鷺、夜鷺…等,更是這裡的常客,成群的黑面琵鷺競相覓食的場景更是常見。鷸行科鳥種如磯鷸、青足鷸、小辮行鳥、高蹺行鳥…等也常在這裡出現。運氣好的話,更能在這裡和魚鷹、紫鷺、白冠雞…等稀有鳥種偶遇呢!
電話:03-988-0777
地址:宜蘭縣礁溪鄉大塭路47-4號